#28 离 30 岁越来越远

0xinhua 发布于

图片来自拾荒者统治

Hi,见信如晤,这是 321来信发出的第 29 封信,欢迎你阅读订阅由 @0xinhua 创作的 Newsletter: 321来信,本期包含以下内容:

  • OpenAI 的前世今生以及消费者如何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

  • 地铁运营十有九亏,为何港铁偏偏能赚钱?

  • 如何度过自己的 30 岁?

💡 思考

最近拖更了比较久,很抱歉,由于竹白这个平台不再更新维护,比较可惜我其实还挺喜欢竹白这个工具的,最近把内容搬到了 Substack 上,Substack 作为头部的内容创作订阅平台确实做得很棒,很多细节都做的特别好,后续会逐渐转移到这个平台更新。

如果你之前是使用微信订阅我的来信的话,需要你点击这个链接:Substack - 321来信 使用邮箱重新订阅一下,期待你的加入,与 392+ 订阅者,获得关于互联网、 AI 以及创业的最新资讯和思考。

这样当我后续完全迁移到新平台后,你们也能继续收到邮件投递(如果之前是邮件订阅的可以不用再订阅,我会在 Substack 后台手动添加你们的邮箱地址),短期内只要竹白还能正常使用我会先在竹白继续投递来信作为过渡。

由于最近搬运内容,我顺便盘点了一下下半年的内容的创作更新,约等于没有更新,拖更第一次的时候心态会有点愧疚,给自己找一些理由,不过再后来包袱就放下了,到第三次的时候直接不要脸弃疗了,之后准备慢慢更起来。也有可能在去年疫情期间确实由于大家不能出门社交,憋得很难受,网上的交流和对话变得更加迫切和珍贵,我也能经常收到读者的回信讨论一些问题,而放开后到现在我很少有类似的机会跟大家交流,并且再收到读者的邮件反馈,当然最核心的原因还是我下半年没怎么更新。

10 月国庆假期自驾去了一趟东北和内蒙,从沈阳一路开到了呼伦贝尔将近 3000 公里,我对东北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几年前在电影 《刚的琴》里描述的那个东北:钢铁厂房、下岗潮落魄的钢铁工人、被雪覆盖的砖墙烟囱厂房等等,这次也是第一次去东北,由于停留的时间不长,没有很深入的去了解沈阳这座城市,但整体印象还是不错的,北京过去沈阳高铁差不多 3 个小时,很方便,在沈阳市区开车,有那么一两个瞬间让我觉得像走在沿海一线大城市的感觉。

这几天在听完 “没理想编辑部” 的一期播客节目:30 岁是新的 20 岁时,突然想到作为 90 后,朋友圈很多人包括自己开始迎来或已经度过了自己的 30 岁生日。30 岁对有些人来说是一个分水岭的年纪,我不太能够理解很多人对于“三十而立”这个词的期待,为什么到了三十就要立起来,而且就能立起来。

如果平均一个人的寿命是 60 岁,那人生的进度条已经拉到了一半,20 岁的时候因为刚成年,涉世不深,道理不懂也没经历过什么挫折;经历 10 年社会生活工作感情遭遇等的挫败后,在 30 岁生日到来之前可能会有一些焦虑,很多人说 30 岁意味着走向人生另一个阶段,我记得当我 29 的时候我确实想过 30 岁对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以及 30岁之后该怎么过,如何怎么过得更幸福更有意义等一些问题。

但真的当 30 岁来临,我记得生日那天好像跟普通的一天一样没有任何区别,当我过了那天,我反而觉得轻松了,因为这一天之后的每一天,我离 30 岁都越来越远了,我甚至开始期待 40 岁的时候自己会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会在哪里落脚。

30 岁并不是一个人进入另一个阶段的拐点,30岁只是一个数字。30岁的自己没有变得焦虑,反而变得更加稳重有耐心,朋友圈确实很少发了,也发得更随意和粗糙了,因为没有几年前的那种分享欲,也不太在乎别人怎么看待你,反而是更想给特定的人分享自己的状态、生活片段;也有可能 30 岁之后的身体机能衰退,我会开始更关注自己的身体的变化以及身边的环境,例如你的睡眠,陪伴我做饭的厨房锅碗瓢盆、阳台的植物等,会发现每天生活睡觉的房间也会有脾气,你需要去适应它们,例如我发现我的油烟机安装位置的有一点瑕疵,切菜的时候,额头容易碰到边缘,我在油烟机上贴上了海绵垫片;之前的水槽吧台总是很乱,并且找不到对应的厨具,在墙面安装洞洞板之后,我发现更喜欢洗碗做家务、整理这些工具了,我也会更喜欢这个环境一些。

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曾写下这样的一个句子:如果你继续去寻找幸福是由什么组成的,那你永远不会找到幸福,如果你一直在找人生的意义;你永远不会生活。人这一生都在寻找活着的意义,我一直也没想清楚,30 岁之后在人生的意义、幸福这两个话题找不到方向和答案后,我花更多时间去思考人际关系,观察身边的人,观察人类比观察自己更有趣。

在经历疫情之后,我一直觉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更远了,即便是自己最亲的家人,沟通虽然没有什么障碍,但交流变少了,与身边的人交流沟通也少了;我记得有一期社会话题相关的节目里项飙老师提到现在日益消失的“附近”,越来越多的人有意识地重建“附近”,陌生人不是你不认识的人,而是你刻意不认识的人,了解这些陌生人,关注附近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以及看见自己,这个看见,是存在的一个基础,也是生活的一种能力。

如果你也快度过自己 30 岁生日或者有一些 30 岁的感想,欢迎回信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 产品

分享一个快速推文截图的软件 twittershots,在任何推文的 url 加上 shots 即可快速生成推文截图,工具最大的特点就是无需登录及输入推文地址,直接从 URL 跳转就能快速截图。

拾荒者统治 Scavengers Reign 这应该是我今年看到的最好看的一部动画片了,剧中对于外星生物神秘诡谲的想象,天马行空令人叹为观止,如果你也喜欢阿凡达或者爱死亡机器人这种类型的电影或短剧,我很推荐你去看这部动画片。

👍 文章

How Are Consumers Using Generative AI? - Olivia Moore

消费者如何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 这份来自 a16z 的调查报告研究了 Top50 的 C 端 AI 产品总结出了AI 产品的特点和机会。

自从 ChatGPT 发布 9 个月以来,它已经成为最快达到 1 亿用户的应用,标志着生成式 AI 的新时代。在前 50 名的生成式AI网站中,有 80% 在一年前并不存在,显示大多数引人注目的消费者 AI 体验都是全新的。只有 5 个来自大型科技公司,而 48% 是自筹资金的,突显了这一领域的快速创新增长。

ChatGPT 无与伦比的领先地位: ChatGPT 在前 50 名生成式 AI 网站中占据了 60% 的月度流量,成为全球访问量第 24 的网

移动应用作为 GenAI 平台仍在崛起;GenAI 移动应用仍在崛起,但目前大多数消费者AI产品首先以网站形式出现。即使是 ChatGPT,也用了 6 个月时间才推出移动应用;随着消费者在移动设备上的日均使用时间比桌面多出 36 分钟(4.1 小时对比 3.5 小时),我们预计随着技术的成熟,将会出现更多以移动为首的生成式AI产品。

生成式 AI 背后的技术栈:这些公司在生成式 AI 领域采取了多样化的方法,包括开发自己的专有模型、微调现有模型,或在现有模型之上构建消费者UI(例如,“GPT 套壳”)。

付费意愿:消费者愿意为生成式 AI 付费,榜单上的平均产品每月从用户那里赚取 21 美元(对于月度计划的用户),每年产生 252 美元的收入。

A Short History of OpenAI - Chamath Palihapitiya

了解 OpenAI历史以及公司结构能更好知道为什么 Sam Altman 被离职。最近这两周硅谷闹得最火的事莫过于 OpenAI 高层的政治内耗;CEO Sam Altman 被董事会宣布解职,随后总裁 Greg Brockman 宣布也离职,微软 CEO 宣布将会把 Sam Altman 和 Greg Brockman 招入微软,随后 700 多名 OpenAI 的同事签署联名信逼宫董事会,反转之后再反转,结局是 Sam 回归 CEO 位置。

这篇文章介绍了 OpenAI 的历史以及董事会的结构,董事会控制了非盈利结构,非营利实体 OpenAI Inc 成为新的营利性实体 OpenAI Global LLC 的唯一控股股东,而微软投资的是后面这个有上限的盈利公司 OpenAI Global LLC,据说这个结构还是 Sam 当时一手设计的,从这个结构不能看出这个复杂的结构也一定程度助长了公司的动荡。

  • 创立与早期发展 (2015-2018)

OpenAI 于 2015 年由 Sam Altman、Elon Musk、Ilya Sutskever 和 Greg Brockman共同创立,最初是一个非盈利组织,旨在“以最有利于全人类的方式推进数字智能”。公司在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并于 2016 年推出了用于开发和比较强化学习算法的工具包 “OpenAI Gym”。

  • 从非盈利到有限盈利模式的转变 (2019)

2019年,OpenAI 从非盈利组织转型为“有限盈利”模式,以增加筹资能力。这一转变导致微软投资 10亿 美元,同时使公司的组织结构和激励机制复杂化。非盈利实体 OpenAI Inc.成为新成立的盈利实体 OpenAI Global LLC 的唯一控股股东。

  • ChatGPT (2020-2023)

2020年,OpenAI发布了GPT-3,一个能够理解和生成类似人类的文本的大型语言模型。2021年,公司推出了专门的编程 AI 模型 Codex 和能够根据文本描述创造原创艺术作品的AI系统 DALL-E。2022年12月,OpenAI 发布了 GPT-3 的基础上的消费者应用“Chat-GPT”,迅速吸引了全球关注。

  • Sam Altman的离职 (2023)

2023 年,OpenAI 宣布解除 Sam Altman 的 CEO 职务,理由是他与董事会的沟通缺乏一贯的坦诚。Altman 的离职导致公司总裁兼联合创始人Greg Brockman 和三名高级科学家辞职。报道称这可能是由公司另一位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 Ilya Sutskever 出于对 Altman 过快商业化公司的担忧而策划的。

地铁运营十有九亏,为何港铁偏偏能赚钱?

之前去过香港,当时港铁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票价偏贵以及没有安检,乘坐很便捷。这也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地铁公司在运营地铁的同时也能经验商铺和房地产。

根据国内多个城市公布的 2022 年地铁报告,许多日均客流量超过五六百万的城市地铁,扣除政府补贴后也处于亏损状态,其中包括北京、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只有深圳、上海等少数城市实现微利,成立于 1975 年的香港铁路有限公司(以下称港铁),是全球少数能稳定盈利的城市地铁公司。这个博客介绍了为什么港铁与众不同。

  • 地铁+物业盈利模式:

香港政府以商业原则经营地铁,以市场价将土地卖给港铁,港铁承担建设、运营、维护成本,地铁建成后地价升值(沿线开发住宅、写字楼、商场等)属于港铁盈利。其中 2 种开发沿线物业方式:自行开发商业地产项目并管理物业,可获得卖楼利润、车站上盖物业租金。

公开招标和合作开发商共同开发地铁沿线物业,和开发商分利润,港铁支付的地价,是地铁建设前的价格。这意味着地铁建成后地价升值的收益,可以被港铁收入囊中。以 2018 年为例,港铁的物业管理和发展业务利润接近 65 亿港币,约合 60 亿元人民币,在港铁当年整体业务利润的占比超过 43%。

港铁已经为香港提供了近 10 万个住宅单位,超过 200 万平方米的商业面积。难怪有人感叹,港铁其实是家从事地铁业务的房地产开发公司。

  • 票价和服务密集:

票价和服务密集人流带来票务和商务收入,地铁线路覆盖香港7成人口居所,准时高效、便利换乘接驳带来高运量,同时港铁票价偏高;车站商务(广告、零售租金)平均占港铁每年总营收 30%。

  • 对外建设和管理地铁:

除了在香港运营外,也向外输出,参与深圳、北京、杭州等线路建设运营,管理英国伦敦、澳大利亚墨尔本等地铁系统和高铁服务。

以上就是第 #28 期的全部内容了,感谢你读到这里,喜欢别忘了订阅及转发。也欢迎你关注我的 Twitter 帐号 @0xinhua 获取最新的关于互联网、AI 、创业领域的资讯 。

Made with ❤️ by @0xinhua 下周来信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