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关于死亡和告别

0xinhua 发布于

taoyuan terrace

2022-08-13 桃源梯田-江西

Hi,见信好,这是 321来信发出的第 21 封信。

本期包含以下内容:

  • 新冠后遗症的定义、咖啡馆提升学习效率、创业获得的教训
  • 关键字:新冠、创业、大脑记忆

👍 推荐

📃 说说我是如何解读新冠后遗症的新闻与研究 - Y博的科普园

这周朋友圈转载的文章《就这样沉默地行走在中原大地上》讲述了富士康员工从厂里逃出来徒路回家的故事,他们在高速路上、田间、成群结队徒步回老家,相关图文、录像在网上广泛传播引起舆论关注。

因为网上的炒作很严重,网上说很多人逃离的原因是怕感染后导致的后遗症以及关在厂里基本生活条件得不到保障,也有说感染人数远远大于公布数字,具体疫情情况到现在防控部门还没个准确的说法。

这是关于新冠后遗症的一篇文章,介绍了以下内容:

  • 新冠后遗症没有精确定义,其实就是说新冠康复后还有症状没消失或者又出现了新症状。像CDC 的定义是感染一个月后还有症状就可以归为后遗症,或者说新冠后综合征。
  • 后遗症与感染时的病情高度相关,相比重症,轻症的后遗症比例、严重程度都更低。
  • 新冠后遗症的三个表现:持续疲劳、认知问题以及呼吸道症状,面对网上对新冠后遗症的各种骇人描述,另一个需要注意的是辨别是非,大量研究都显示新冠后遗症是可以逐渐好转的。

📃 为什么一到咖啡馆,我的学习效率就直线上升 - 中国日报双语新闻

我经常也钻咖啡馆或书店的阅读区,倒不是像文章说的什么心理因素、大脑神经记忆模式相关的,主要是家里太舒适了... 一不小心就躺平刷手机或干其它事了。

那么回到上面的问题:为何在图书馆或咖啡馆我们的学习工作的效率会更高呢?

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 陌生感促使海马体开启了记忆编码功能,使大脑切换到了学习模式。咖啡馆的环境常常会为人们营造一种新鲜感和陌生感,这种“意外事件”恰好让海马体开启记忆编码功能,从而使大脑切换到学习模式,我们便学得更起劲了。有研究发现,海马体的记忆功能主要表现为记忆编码(encoding)和记忆检索(retrieval)两种。记忆编码是对传入信息的处理,创建要存储的记忆轨迹。编码之后,海马体能够进行记忆检索。而记忆检索则包括获取存储的记忆。海马体在编码和检索状态间做到随机应变地切换
  • 咖啡因成分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让人保持清醒高效。
  • 社会促进效应:当你去咖啡馆看到其他人正在工作,你也会自然而然地开始进入工作的状态。
  • “咖啡店效应”,低到中等水平范围内的环境噪声能够促进人们的创意输出。

📃 57 startup lessons 57条创业获得的教训 - defmacro

作者罗列了57条他创业过程获得的教训,结合之前做开发的经验,选了几条觉得挺有道理的。

Ask two questions for every product feature. Will people buy because of this feature? Will people not buy because of lack of this feature? No amount of the latter will make up for lack of the former. Don’t build features if the answer to both questions is “no”.

针对每个产品功能提出两个问题。人们会因为这个功能而购买吗?人们会因为缺乏这个功能而不购买吗?后者的任何数量都无法弥补前者的不足。如果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则不要构建功能。

Don’t build something that already exists. Customers won’t buy it just because it’s yours. 不要构建已经存在的东西。客户不会因为它是你的而购买它。

Minimize complexity. The simpler the product, the more likely you are to actually ship it, and the more likely you are to fix problems quickly. 尽量减少复杂性。产品越简单,你就越有可能实际发布它,你就越有可能快速解决问题。

👀 碎片

  • Elon Musk 收购 Twitter 后立马解雇了 CEO 和其它的几个高层,工程师还被告知要打印他们最近 30 到 60 天的代码,这样他们就可以向 Elon Musk 本人展示代码,后面又被告知粉碎掉打印的代码,他只想看下大家执行任务的效率... 不过也有报道说是假新闻,只是万圣节恶作剧。

  • 我们经常会说老字号百年老店,据调查全球的创立 100年 以上的企业中,日本占了41.3%,200 年以上企业中,日本占了 65%,让我震惊的是日本有着 1340 家创业超 200 年的老店。

Japanese century-old shop

💡 思考

如何面对衰老死亡?

这一周因为在老家的外婆去世了,我推迟了一些日程安排,匆忙从北京买了票赶回老家奔丧,回来路上也让我想起了很多事以及认识的人,包括已经死去的爷爷奶奶、一个好朋友,这次想聊聊客家人的葬礼、衰老死亡。

周五的早上外婆家族群里的长辈发了一条消息:87 岁的外婆在凌晨 1 点赴另一个世界了。爸妈和在家的亲戚都守在她身边,送外婆走完了最后一程,那刻起天人两分,在微信里先安慰了我的妈妈,她是情感受到直接冲击的人之一,之后她再无母亲可牵挂,这一次见面后即是永别,而我也没有了外婆。她的逝世我倒没有很震惊或意外,因为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前几天爸妈微信跟我说你外婆这几天估计挺不去了,好 "ku",在客家话里,说人好 "ku" 是指弥留之际,快熬不过去了,我知道离别的这一天迟早要来,只是时间问题。

我记得在《最好的告别》一书里有一句话,医学从来就应该是:To cure, sometimes. To alleviate, mor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治愈只是一部分,对一个老年人一生最后的一些时光里药物的治疗可能会更痛苦,或许这样离开对她来说是一种解脱,不用再继续忍受病痛并且弥留在一个没有记忆的世界里。今年外婆生病之后一直卧病在床,之后身体越来越弱以至于日常起居生活都需要家人看守照顾,神智也开始出了问题,记忆已遗失大部分,年初去看她的时候她还能说话简单起来走动,但已经不记得我的名字以及我是谁。舅舅说有时外婆还会自己往外走,有一次在厨房做饭的间隙没留意她,做好饭发现人不见了,再去找她的时候发现一头栽到了屋外的水塘里,头上了还磕一个大包,看着特别可怜。

关于客家人的葬礼,我脑海里还存留了很多记忆。客家人相信因果报应,丧葬习俗很繁缛,也很迷信,觉得死后的人能在另一个世界庇佑生者。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参加过村里老人的葬礼,那会还是传统的客家棺木土葬,会有很多传统的礼节和仪式。印象特别深刻的一次大概是我读小学的年纪,有一天早晨天刚刚蒙蒙亮,村里的一个辈分更高的叔叔带着一个斗笠来敲门,在门外见了家里每一个人的时候都会双膝跪地行跪拜礼,并且告诉我们他家里的长辈去世了,在客家习俗里叫报丧,之后每家每户都会派人手去逝者家里吊唁帮忙。包括摆灵堂做法事、哭丧、下葬等,哭丧这个环节就是亲友跪拜哭诉,放声大哭,做法事行磕头跪拜行礼节,有时得连着几天整到大半夜,由于亲身经历过,又累又困,膝盖跪到发麻,帮忙的众亲友也很辛苦。最后是就是下葬了,因为迷信风水,一般下葬前会请看风水的师傅选好墓地,讲究山头朝向、地势、日期等。

这一次回去同样是很多仪式跟流程,只不过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很多环节被新的东西所替代,例如之前的棺木被殡仪馆火化场派来的汽车所替代了,思念和伤心以前是得放声哭出来,变成了讲出来,哭丧变成了殡仪乐队演奏和追悼会,墓地也换成了公墓。由于当天晚上太吵闹,我一个人走了一段山路,把车开到了一个稍微远一点的路边,在车上睡了一晚,我当时就在想,做这些习俗礼节的意义是什么,不管办得多好,亲人怎么做,死者已经永远无法看到或参与这些,倒不如生前多花点钱时间陪伴。如果放在过去是因为迷信,那到了如今科学技术都很发达,为什么大家还是坚持这样做?其实貌似也没有什么原因,只是留下来的习俗罢了,而且这部分也在发生变化。

衰老和死亡是很普通的自然规律之一,就跟四季的交替变换一样,因为太普通了,我有时都忘了它,怎么面对它,在我人生大部分时间里,我的父母、老师都没有主动跟我提起这部分,他们教会我如何道歉道谢,如何道爱,唯独忘了道别,如同我们的性教育一样,这部分是禁忌及缺失的,以至于我从来没想过怎么去从容面对周围至亲的亲人离开,好朋友的突然逝世,以及怎么去陪伴一个老人步入生命最后的时光。

父母一天天在变老,这些年一年中回家见面的天数屈指可数,有时间了一定要多回去看看陪一陪那些爱的人。另外回家这一趟也让我也没有那么焦虑了,觉得做很多事就跟人生一样,其实并没有意义,正因为没有它意义,所以每一天都变得很稀有独一无二,都变得有意义。在准备离家回北京,跟父母说完我走了哈你们保重身体回去吧,当我发动车子快准备出发,在后视镜看到父母转过头去偷偷抹眼泪的时候,我有点难过但突然觉得想明白了,回来这一趟并不只是跟死去的人告别,也是在跟生者告别。

以上就是第 #20 期的全部内容了,感谢你读到这里,喜欢别忘了订阅及转发 ❤️。

我们下周二见 👋

@0xinhua

上期来信:

#19 👁️ 永远无法准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