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创始人是公司灵魂的守护者
2022-04 北京红砖博物馆 - 黄永砯作品 - 马戏团
Hi,见信好,这是 321来信发出的第 28 封信。
本期包含以下内容:
- 我最近在做什么,在创业公司工作的一些收获和想法
- 北京城市道路规划,窄路密网的优势,推特 LOGO 蓝鸟到 X 变迁史
- 关键字:AirCode、创业、 Resend、推特 LOGO,柴静
💡 思考
Hi friends 👋,Happy Tuesday!
欢迎回来,这是 321 来信的第 28 次投递。
最近看到的一个电影故事和一段话很触动我,想分享给大家。
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弟弟乔纳 (Jonah) 是电影《星际穿越》的编剧,他撰写了电影的第一版初稿。
在乔纳的草稿中,库珀的女儿墨菲原本是一个男孩,诺兰在看过后想起了他与角色同龄的女儿 Flora,并且立刻把他改成了女孩,他能理解库珀做选择时的心情,他说:“我非常理解一个人的困境,他不得不离开去做这件事,离开他的孩子,他非常想和孩子们在一起,但又真的很想做这件事。”
“我的工作是我绝对热爱的事情。我认为自己能从事这份工作非常幸运,但这样做也让我感到非常内疚——非常内疚。”
诺兰离开女儿去拍电影跟库珀离开家人去驾驶飞船一样,诺兰电影里人物是其创作者的替身,电影展现的内容也是导演或编辑想最想触达的东西。
你做的事情、你说的话也会反射出你的人格。同样对一个创业公司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家公司就会成为其创始人的反映,创始人的风格也是这家公司的风格,创始人应该是这家公司灵魂的守护者。
说来有些惭愧,距离投递上一封信整整过去了 4 个月,比较好的一点后台读者数并没有减少。写东西跟健身一样,坚持下来会很快乐,之前我还能坚持周更或者至少两周更新,但一旦断了要重新拾起就很困难,断更后每次准备写点东西的时候感觉很陌生,在之前的来信里我提到了我目前在创业,我们在做一个很小的产品 AirCode,今天我想在这封信里介绍一下它以及我最近这段时间在创业团队里的一些收获。
我最近在做什么?
最近比较开心的是我在很努力地开始适应新的节奏和新的环境,我搬了新家,我很喜欢它,在很努力地学习新东西以及写代码。是的,编程占据了我日常工作的大部分时间,由于 ChatGPT 等大型语言模型 (LLM) 对计算机行业带了巨大的影响,AI 在逐渐降低编程的门槛,对我来说,给我带来很多便利的同时它也在扼杀编程的乐趣。
去年年底我离开了我在字节跳动的工作,加入了一个很小的初创团队,目前这也是我的全职工作。我一直很喜欢小而美的创业公司,不喜欢太多的约束、条条框框,不喜欢局限于某一块事情,不同于大厂,创业公司小团队灵活性更强,各司其职的同时也鼓励挑战没有做过的事情,在这个小团队里,CEO 除了制定大方向也能做推广运营,的确,CEO 应该成为一个公司最好的“销售”,我们的产品负责人做产品设计的同时甚至也能上阵修 bug,工程师除了构建产品也要想着怎么来制造爆款 demo 帮助产品进行冷启动。
作为一个全栈工程师,我尝试用一行行代码在机器上构建我的想法、思考,写代码的体验类似于我在这给你们写来信,有的时候写完又想删掉,因为当你拿出来仔细阅读尝试去理解它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思想的贫瘠和创造力的匮乏。
AirCode 是一个能够在线构建调试部署 Node.js 应用的 Serverless 平台,无需任何下载、环境设置,用户只需要一个浏览器就能在这个平台上快速地创建、调试、部署接口代码。
我们以一个很小人数的团队,在努力快速迭代构建产品功能,最近跟小伙伴合作上线了一系列新的功能:例如 Usage 用量、文件夹功能、集成到 GitHub、新的官网以及博客系统等,如果想了解 AirCode 可以查看我们最新的 Blog:
另外想分享一下这半年里在创业公司的一些感受和想法:
Build something more than people want
做正确的事情往往是最难的,你的不好看的官网不会杀死公司,你的烂代码也不会杀死公司,但你做的东西不是用户需要的会杀死公司。创业公司最终失败的原因往往是他们没能做出人们真正需要的东西。
在 Paul Graham 创立 Y Combinator 一个月后,他们提出了这样的一句话: Build something people want。这句话后来成为了 YC 的座右铭,即便很多年过去了,他说如果只能选一句话作为创业准则的话,他还是会选那条并且放在第一位,创造人们想要的东西。
创业公司总是面临很多的选择,尤其在早期阶段,你可以尝试做这个功能或者转向另一个方向,很多时候会发现确实做了很多产品功能,确实也在努力迭代,但就是没有用户来使用它。加一个功能比移除一个功能会更简单,当你花了时间和精力去加功能的时候,其实是拒绝了其它很多在这个时间段本应该完成的事情。当我因为要去做某个事需要说服很多人的时候,说服自己不这么做反而更容易一些。
去创造人们想要的功能或产品并不一定是一条定律,因为有的时候用户不是真的需要产品,他们要解决方案 "People don't want your products; they want solutions". 在这一点上,谷歌和苹果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但它们都很成功:
谷歌: 创造用户想要的东西
苹果: 创造我认为用户想要的东西
更直白一点,人们并不是真的需要或喜欢你做的产品,而是它刚好解决他们的某个问题,所以有的时候这也给了我一些启发,我们并不一定需要去创建某个新的东西,可以看看用户从一个产品迁移到另一个产品会有什么障碍,移除这个障碍或许也能获得成功。
Fail faster,move faster,repeat it
创业公司最不怕的就是失败,失败来得越早越好。创业公司相比于大公司最大的一个优势就是能够快速试错,快速调整。要知道 Netflix 起初是开始做 DVD 邮寄租赁服务,随着技术的进步,它转型为流媒体服务并逐渐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在线娱乐平台;同样 Slack 的前身是一家名为 Tiny Speck 的游戏公司,开发了一款名为 “Glitch” 的在线游戏。游戏失败后,他们将注意力转向了内部使用的通讯工具,并将其发展成为了今天的 Slack。Twitter 一开始也不是做社交媒体的。fail faster move faster,快速试错快速迭代,重复它,当这个产品足够好并且用户愿意推荐给身边的好友的时候,它一定会迎来指数级增长。
Personal growth > promoting
工程师往往绕不开成长这个话题,而成长往往是两个最潜在的含义: 个人成长和 Title 晋升。
比如我在加入一家公司的时候,除了薪资待遇外,我更关注的一点就是在这个公司你有没有成长的空间,你能不能晋升到下一个水平。
在大公司,晋升意味着更多的钱,更好听的 Title,更多资源以及接管更大的项目或团队,对公司来说晋升制度能挑选出更优秀的人,也能末尾淘汰一些不是那么优秀的人,但对工程师来说,晋升往往是一件让人头痛的事情,晋升文化带来最大的问题就是你关心的重点变成了如何达到下一个级别,而不是你在做的产品、你写的代码。
而往往晋升比较快捷的方法就是去创造新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能看到大公司的员工在重复造轮子,并不是人们真正需要它,只是晋升需要它。创业公司的团队人少,title 以及晋升在当前阶段没有什么意义,成长远比晋升重要,这里我更想聊聊这方面。
创业公司是一个能让人快速成长的地方,个人成长大于晋升,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良好的工程师素养、编码能力是硬实力,也是基本要求,工程师还有很多机会去提升除了代码之外的事情,提升软实力,最近没有想着怎么来晋升,我在想着提升编码之外的一些能力:
创业公司是一个能让人快速成长的地方,个人成长大于晋升,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工程师有很多机会去提升除了代码之外的事情,并且提升软实力,我最近没有想着怎么晋升,我在想着提升编码之外的一些能力:
-
是否是真正地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以及是当前阶段的最佳方案,是否在遵循第一性原理;
-
产品优先而不是代码优先,产品工程师大于全栈工程师;是否具备同理心,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代码、功能,关注体验和用户感受;代码没有感情,但背后创造它的人有感情;
-
能不能好好说话或写清楚;是否能很好地与其他人沟通,言简意赅地表达出我的想法;代码只是工作中的一部分,与人沟通占据了很多时间,程序员往往只是很熟悉跟机器打交道;
-
Help others help me;是否能帮助到其他同事的工作,比如去做一些别人不想干的活,能否帮助产品的冷启动、写博客、运营推广,是否能帮助定义公司的团队文化、价值观;
Fewer meetings,higher efficiency
工作的这些年,我一直很反对那些充满争吵又毫无结论的会议,如果不是一定需要我参加的会,我一般尽量不加入。
会议应该是为了更深层次的讨论以及当你无法做决定时,因为并不是每件事情都需要开会,如果能不开会尽量不要发起会议,特别是在一个很小的团队,会议不应该占据太多的时间;需要开会,尽可能准备会议的议程,讨论重点,并且有结论。
当你给每周的会议加上一个费用计算的选项,把参与会议的人数 * 时薪 * 会议时长,这将会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尤其在大公司。如果说大公司裁员能节省开支并增长,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减少开会次数以及缩短开会时间同样能省下不少费用,并且保持高效迭代。
💡 碎片
- 多伦多大学论文。研究员发现腾讯搜狗输入法会把你输入的每一个字传回服务器, 详见推文
- 柴静发布了 6 集纪录片《陌生人——对话圣战分子》预告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nxhF36M000, 原来她还在做她喜欢做的事情,期待这个纪录片
👍 推荐
📃 北京,为什么会没有大家说的那么繁华? - 设计视界FreDesign
北京没有烟火气是有原因的,道路规划得背锅。
北京的城市规划适合在飞机上俯视...路修得越宽反而越堵车。这是这周我读到的很有意思的一篇文章:规划中国城市,应重视“窄路密网”。
中国许多城市在城市规划上存在“大街区,宽马路”的问题,导致路网密度低、交通堵塞、步行体验差等“城市病”。
其根源在于受苏联“超级街区”规划影响,以及追求气派、高效的发展模式。路修得越宽反而越堵车,国外成功城市的共同特点是“窄路密网”。
东京、纽约、伦敦等城市的路网密度都远高于北京。这种模型更适合步行,有利于商业繁荣和交通流动。事实上,路修得越宽反而越容易引发交通堵塞,这就是著名的“布雷斯悖论”。
中国城市应提倡开放式小街区,控制街区面积在 0.5 平方公里以内,并大幅提高路网密度到每平方公里8公里以上。同时,应加强对步行、自行车的考量,减少过分追求车流量的规划理念。未来的中国城市,应该以人为本。
📃 一个“超级符号”的生与死,20年推特LOGO变迁史回顾 - Design360
超级符号:小蓝鸟等于推特时代终结
推特品牌识别经历三次重大变迁:
推特自2005年诞生以来,其品牌识别标志经历了三次重大的变迁,从最初的果冻状“twttr”字样,到2010年正式引入标志性的“小蓝鸟”,再到埃隆·马斯克2022年收购推特后改用字母“X”。
小蓝鸟在2010-2022年间成为推特的超级符号,广为用户熟知和喜爱。它圆润友好的形象传递着推特作为中立讨论平台的理念。
小蓝鸟在这2012年正式成为推特品牌的核心标识。时年刚刚毕业的设计师 Martin Grasser 凭借出色的设计才华,赋予了小蓝鸟独特的个性和内涵。
他使用15个圆圈的叠加来精心塑造小鸟的每个部位,同时保证了曲线之间的和谐一致。这种圆润流畅的线条传达出友善亲近的感觉,而非锋利棱角。圆圈本身寓意团结、沟通,代表推特提供一个中立开放的舞台,包容不同观点。小鸟的姿态向上飞翔,传递出推特用户对自由和希望的追求。
通过视觉符号传达品牌价值是设计的精髓。Grasser 运用简单圆滑的图形语言,赋予小蓝鸟开放、友善、包容的性格。它成为推特社区价值观的化身,也让推特与众不同的品牌个性一目了然。
但马斯克收购推特后就明确表态要抛弃小蓝鸟,他选中一个形似Unicode字符“X”的简洁图标取而代之,引发了用户的强烈不满。这一改动被视为马斯克试图重塑推特用户群的策略,但其效果和最终形态还有待观察。品牌视觉识别的变更往往需要经过深思熟虑,这场看似突兀的变革是否明智,我们拭目以待。
📃 Lessons learned from growing a 6,338 people waitlist in 7 weeks - Resend.com
之前看了 Resend CEO Zeno Rocha 写的一篇文章,关于如何 Build in public 的一些经验:
保持个性化,当你准备进入一个拥有许多竞争对手的领域时,向人们展示我们的与众不同至关重要。
尽可能展示你的进展,也不要害怕展示失败/以及不太好的一面,脆弱并不代表软弱。脆弱表明你也是一个人。
Waitlist 是围绕你的产品建立社区的好方法。这也是从那些对你正在构建的内容感兴趣的人那里获取反馈的好方法。
Showing in Social Media,如何在社交媒体上发文:
-
Video > 图片 > 文字+链接
-
选择合适的时间,7 am PT 刚刚好,加州那帮人刚刚醒来刷手机,并且欧洲那边的人也还没结束工作
-
工作日发布效果更好,周一和周五都不是一个好时间(他选择了周三)
以上就是第 #27 期的全部内容了,感谢你读到这里,喜欢别忘了订阅及转发。
Made with ❤️ by @0xinhua
上期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