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AI 颠覆我对传统创业团队的认知

0xinhua 发布于

封面图由 ChatGPT 根据这篇文章的关键字生成。

Hi,见信如晤,这是 321来信发出的第 31 封信,欢迎阅读订阅由 @0xinhua 创作的 Newsletter 321来信

这期包含以下内容:

  • AI 颠覆我对传统创业团队的认知
  • 我们为什么要结婚?
  • 谁在制造 Vision Pro?

最近观察 AI 的 3 个想法

回家过春节休息了一段时间,在乡下的老家比大城市安静了不少,这段时间没怎么关注互联网、AI 的发展;年后回到北京,又回归到了熟悉的上班节奏,以下主要记录我最近对 AI 创业团队的一些观察和思考。

没有更新的这段时间,Google 上线了 Gemini,它取代 Brad 成为该公司旗下最先进的 AI 对话产品;而 OpenAI 发布了最新的 Sora 文生视频 Demo,效果引爆整个科技互联网圈;因为大模型的训练离不开 GPU,英伟达(NVDA) 股票也随着 AI 这波热潮暴涨,我相信 GPU 短缺这个困局短期也无法扭转;另一方面开源大模型不管是参数和性能都在追赶挑战 OpenAI 和谷歌的闭源模型,例如 Qwen-72B、LlaMA,使得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使用更民主化;我相信神经网络将成为未来世界的主宰,这个进程的时间也变得越来越快。

ChatGPT 上线于 2022 年 11 月 30 日,短短 5 天内用户数量突破了 100 万,用了 2 个月时间就达到了 1 亿用户,这个增长曲线非常的陡峭,同样达到 1 亿用户的微信用了 1 年时间, 而 TikTok 则差不多是 2 年。

过去的苹果 Siri、智能音箱、Tesla 智能驾驶等都背后都离不开 AI 及大模型,AI 技术也广泛应用在广告、短视频算法推荐上,除了 OpenAI 这些显性 AI 公司之外,其实过去 10 年最成功的 AI 公司实际上是抖音、 TikTok 母公司字节跳动,更像是隐形 AI 公司,他们的产品短视频内容由推荐算法驱动,人工智能完全运行在后台,赚了很多钱,但却都没有引领 AI 这波热潮。这是我最近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AI 技术其实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为什么最先火的是 ChatGPT?

这背后离不开 AI 、大语言模型技术的持续积累,但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先发优势,据说当时 OpenAI 得知竞争对手也在做类似的一款生成式对话产品,团队立即调整了主要任务和方向,抢在前面第一时间发布了 ChatGPT,使得其成为最早出现的这类产品之一,抢占先机,积累了大量用户和数据。我一直觉得 ChatGPT 的用户体验做得很烂,我记得刚上 ChatGPT Plugin 的时候,发现他们插件列表加载很慢,仔细一看,好家伙! 数据没有分页,一股脑加载全部,但世界是由草台班子搭建的,这些貌似不影响大家对这个产品的追逐。

另一个点就是技术与用户使用场景完美对口,Meta 当年的 AI 下象棋确实很惊艳,但还是太小众了,离日常生活太远。自然语言处理 (NLP) 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别是 Transformer 模型的出现,所得生成文本、翻译语言、回答问题等任务的准确率大幅提升,ChatGPT 类问答式产品正是基于这些技术构建的,因此能够提供更加流畅、准确、人性的交互体验。

我一直觉得除了经济下行的影响导致公司裁员之外,AI 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加速公司进行裁员。AI 在改变产品形态和交互方式,人使用自然语言直接与机器交互。 拿互联网产品举例,AI 直接改变了我们使用互联网产品的方式,最直接的就是从命令行发展到自然语言交互,人在设计人机交互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越来越低,岗位职责之间的划分也越来越模糊。

传统的软件产品,用户需要通过命令行或菜单进行手动操作,人机没法直接交互,例如我想在 App 上定票,哪怕最方便便捷的应用也需要搜索及选定日期(时间)地点(空间),点击订票按钮等这个操作,完成这部分至少需要产品设计、交互体验等岗位的专业人才来设计产品功能流程,但现在 AI 能理解自然语言,可以让用户使用自然语言直接和大模型进行交互,产品变成了对话框,之前中间这些流程都被移除了,用户甚至可以不用鼠标或触摸屏幕来完成订票操作,随着产品形态、流程的改变,这些岗位的需求将进一步降低,同样的产品设计团队在完成原型后,AI 能够根据设计图纸完成代码的开发上线,那不再需要那么多研发工程师了。

AI 颠覆我对传统创业认知:AI 公司小团队却创造高质量产品及高估值。

这两年一些 AI 领域的公司发展速度令人惊讶,拥有小团队却能做出估值数十亿美元的超强产品, OpenAI 也仅仅只有 700 名员工:

Midjourney:仅有 40 名全职员工,年收入 2 亿美元,估值高达 100 亿美元。其产品是一款基于 AI 的图像生成工具,能够根据用户输入的文本描述生成逼真的图像。

Perplexity:目前仅有 70 名员工,其 AI 搜索产品能够提供更及时、更优质的知识库索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用户替代谷歌搜索。

创业公司充分利用 AI 技术,以精简很小人数的团队提高团队效率、创造创新产品去挑战大公司。例如 Perplexity 正在利用 AI 削弱传统搜索引擎优势,谷歌借助用户交互数据对搜索结果进行排名,通过观察用户与搜索结果页面的交互方式(点击、滚动浏览内容等),谷歌获得了关于哪些页面与特定查询最相关的宝贵信息。多年来,这帮助谷歌保持了搜索相关性的领先地位,因为它比其他任何搜索引擎都拥有更多的用户交互数据。随着 AI 大模型的出现,使得这部分优势变得不再明显,因为 AI 能够理解网页文本,无需任何用户反馈,AI 能进行无监督学习和进化。

AI 让高营收估值小公司成为可能,越来越多的初创团队在 AI 的加持下将掀翻大公司建立的优势。AI 时代的创业公司团队更小、更快、也更高估值,拥有小团队却能做出估值数十亿美元的超强产品,如同 OpenAI CEO Sam Altman 在接受 Reddit 联合创始人 Alexis Ohanian 的采访时说道,AI 时代会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创业公司:一个人的独角兽公司,并且他认为出现的时间不会太远。

两个产品

Obsidian

Obsidian 官网

我倒希望 Obsidian 不要火起来,保持这样小而美就很好,而且活得久一点。之前我一直用的是 Notion 来做日常笔记、保存优质内容链接到 Notion,但最近由于 block 存储被限制后,我直接放弃使用了,我利用一个插件将本地内容实时同步到 GitHub 上,Obsidian 用起来也很顺手。

如果你也像我一样喜欢 Markdown 写作以及想将你的知识点、文档链接等联系起来,一定不要错过去试一下这款产品。

Kimi Chat

Kimi Chat 官网

AI 创业公司 Moonshot AI 月之暗面做的智能助手 Kimi Chat,它在阅读理解长文档、整理总结资料,特别是中文语境有优势,我自己最近也在用它来分析、总结 PDF 文档,体验不错。

3 个长文链接

DAN WANG 的 2023 年总结

原文链接: 2023 letter

DAN WANG 每一年年底的信值得一读,让我很有启发。上面链接是他 2023 年的信,我发现他去年去了中国附近的国家一些东南亚国家,对 “附近” 进行细微地观察,也在那里观察中国以及从国内出来的年轻人。

“大多数中国人会去三个亚洲国家。有志气、有创业精神的人都去新加坡。有钱有能力的人都去日本了。而那些没有这些东西的人——懒鬼、自由精神、想要放松的孩子——却在泰国闲逛。” 虽然说得有点夸张、绝对,但并无道理。

尽管经济增速放缓,中国在高科技制造业领域仍保持领先,例如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取得成功的基础是十年前建立的,中国很早就开始布局电池,电池技术的领先是关键的因素。

意识形态的控制, 限制了经济活力和文化创新。“run”和“躺平”已经成为主流。过去的几年有世界观破碎的感觉,很多人去东南亚正试图弥补三年零新冠疫情期间失去的乐趣,年轻人正处在精神和文化寻找的过程中,他们的创造力和活力值得期待。

我们为什么结婚?

这是我最近看到的很有意义的一个演讲视频,来自一席,我想分享给你们,作者来自社会学博士钱岳,她主要做婚姻家庭方面的研究。

里面讲到婚姻意义的在演变,婚姻制度正在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个人选择和自我实现成为婚姻中的重要因素:

19世纪50年代前:制度化婚姻,强调性行为和生育必须在婚姻内进行。

19世纪50年代后:陪伴式婚姻,强调夫妻关系中的友情和伙伴关系。

近几十年:个人化婚姻,强调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

其它的一些数据也很有意思,2010 年,北京 30 到 34 岁人群中,17% 男性和 12% 女性未婚;高学历人群(本科及以上)中,22% 男性和 18% 女性未婚。教育与婚姻在中国和美国的关系有很大的不同:

美国:女性教育程度提高,高学历女性结婚可能性更大。

中国:高学历女性结婚可能性较低,尤其是30岁以上。

在东亚社会,结婚往往与生孩子、养孩子、照顾父母等捆绑在一起,形成 Marriage Package,我把它翻译成“婚姻包袱,高学历女性可能因婚姻包袱而推迟或放弃结婚。很多时候催婚或结婚的时候都没有考虑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结婚?结婚本来是一个很简单的仪式,结婚不等于生孩子;结婚不等于买房;结婚不等于跟父母住一起;结婚不等于失去自己的个人空间和朋友;结婚不等于放弃自己的爱好;等等,但所有其它事情都强加到结婚这一件事的时候,结婚已经失去原有的意义。

钱博士也提到了关于婚姻美满的建议,希望读者中已经结婚的朋友都能过得很幸福:

学会像单身人士一样生活,享受独处,建立牢固的友谊;在婚姻中,夫妻应共享现实,有一致的爱情和未来预期。

谁在制造 Vision Pro?

来自晚点团队的报道 谁在制造 Vision Pro?

你知道 Vision Pro 内部张什么样子吗?它又是被哪些工厂代工的,可以阅读这个链接。

之前在朋友圈预约了一个朋友的 Vision Pro,想体验一下苹果在空间计算、AR 给人类带来的震撼,但到现在一直没有摸到手(期待...)。最近 Verge 报道部分果粉开始退货 Version Pro,长时间佩戴有可能导致眼球血管破裂,看来第一版问题确实不少。

Vision Pro的成功与否将取决于苹果的品牌力、软件生态和供应链控制能力,同时也考验着公司在赚钱和推动技术进步之间找到平衡的能力。

Vision Pro 被视为其 20 多年来最大胆的尝试,面临着市场预期销量仅为50万台的挑战。Vision Pro的生产过程复杂,主要功能在上市初期仍处于测试阶段,这与苹果以往的产品节奏形成鲜明对比。

在供应链方面,Vision Pro比iPhone更依赖中国内地供应商,其中中国内地供应商在零部件成本中的占比高达 20%。关键零部件如 Micro OLED屏幕由索尼供应,但产能有限,这成为制约 Vision Pro 产量的主要瓶颈。苹果正在寻找新的供应商以增加屏幕供应,如中国合肥的视涯科技。

喜欢我写的文字可以在这个地址输入邮箱地址 321来信 订阅来信。

Made with ❤️ by 0xin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