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AI 颠覆我对传统创业团队的认知
封面图由 ChatGPT 根据这篇文章的关键字生成。
Hi,见信如晤,这是 321来信发出的第 31 封信,欢迎阅读订阅由 @0xinhua 创作的 Newsletter 321来信。
这期包含以下内容:
- AI 颠覆我对传统创业团队的认知
- 我们为什么要结婚?
- 谁在制造 Vision Pro?
最近观察 AI 的 3 个想法
回家过春节休息了一段时间,在乡下的老家比大城市安静了不少,这段时间没怎么关注互联网、AI 的发展;年后回到北京,又回归到了熟悉的上班节奏,以下主要记录我最近对 AI 创业团队的一些观察和思考。
没有更新的这段时间,Google 上线了 Gemini,它取代 Brad 成为该公司旗下最先进的 AI 对话产品;而 OpenAI 发布了最新的 Sora 文生视频 Demo,效果引爆整个科技互联网圈;因为大模型的训练离不开 GPU,英伟达(NVDA) 股票也随着 AI 这波热潮暴涨,我相信 GPU 短缺这个困局短期也无法扭转;另一方面开源大模型不管是参数和性能都在追赶挑战 OpenAI 和谷歌的闭源模型,例如 Qwen-72B、LlaMA,使得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使用更民主化;我相信神经网络将成为未来世界的主宰,这个进程的时间也变得越来越快。
ChatGPT 上线于 2022 年 11 月 30 日,短短 5 天内用户数量突破了 100 万,用了 2 个月时间就达到了 1 亿用户,这个增长曲线非常的陡峭,同样达到 1 亿用户的微信用了 1 年时间, 而 TikTok 则差不多是 2 年。
过去的苹果 Siri、智能音箱、Tesla 智能驾驶等都背后都离不开 AI 及大模型,AI 技术也广泛应用在广告、短视频算法推荐上,除了 OpenAI 这些显性 AI 公司之外,其实过去 10 年最成功的 AI 公司实际上是抖音、 TikTok 母公司字节跳动,更像是隐形 AI 公司,他们的产品短视频内容由推荐算法驱动,人工智能完全运行在后台,赚了很多钱,但却都没有引领 AI 这波热潮。这是我最近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AI 技术其实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为什么最先火的是 ChatGPT?
这背后离不开 AI 、大语言模型技术的持续积累,但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先发优势,据说当时 OpenAI 得知竞争对手也在做类似的一款生成式对话产品,团队立即调整了主要任务和方向,抢在前面第一时间发布了 ChatGPT,使得其成为最早出现的这类产品之一,抢占先机,积累了大量用户和数据。我一直觉得 ChatGPT 的用户体验做得很烂,我记得刚上 ChatGPT Plugin 的时候,发现他们插件列表加载很慢,仔细一看,好家伙! 数据没有分页,一股脑加载全部,但世界是由草台班子搭建的,这些貌似不影响大家对这个产品的追逐。
另一个点就是技术与用户使用场景完美对口,Meta 当年的 AI 下象棋确实很惊艳,但还是太小众了,离日常生活太远。自然语言处理 (NLP) 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别是 Transformer 模型的出现,所得生成文本、翻译语言、回答问题等任务的准确率大幅提升,ChatGPT 类问答式产品正是基于这些技术构建的,因此能够提供更加流畅、准确、人性的交互体验。
我一直觉得除了经济下行的影响导致公司裁员之外,AI 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加速公司进行裁员。AI 在改变产品形态和交互方式,人使用自然语言直接与机器交互。 拿互联网产品举例,AI 直接改变了我们使用互联网产品的方式,最直接的就是从命令行发展到自然语言交互,人在设计人机交互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越来越低,岗位职责之间的划分也越来越模糊。
传统的软件产品,用户需要通过命令行或菜单进行手动操作,人机没法直接交互,例如我想在 App 上定票,哪怕最方便便捷的应用也需要搜索及选定日期(时间)地点(空间),点击订票按钮等这个操作,完成这部分至少需要产品设计、交互体验等岗位的专业人才来设计产品功能流程,但现在 AI 能理解自然语言,可以让用户使用自然语言直接和大模型进行交互,产品变成了对话框,之前中间这些流程都被移除了,用户甚至可以不用鼠标或触摸屏幕来完成订票操作,随着产品形态、流程的改变,这些岗位的需求将进一步降低,同样的产品设计团队在完成原型后,AI 能够根据设计图纸完成代码的开发上线,那不再需要那么多研发工程师了。
AI 颠覆我对传统创业认知:AI 公司小团队却创造高质量产品及高估值。
这两年一些 AI 领域的公司发展速度令人惊讶,拥有小团队却能做出估值数十亿美元的超强产品, OpenAI 也仅仅只有 700 名员工:
Midjourney:仅有 40 名全职员工,年收入 2 亿美元,估值高达 100 亿美元。其产品是一款基于 AI 的图像生成工具,能够根据用户输入的文本描述生成逼真的图像。
Perplexity:目前仅有 70 名员工,其 AI 搜索产品能够提供更及时、更优质的知识库索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用户替代谷歌搜索。
创业公司充分利用 AI 技术,以精简很小人数的团队提高团队效率、创造创新产品去挑战大公司。例如 Perplexity 正在利用 AI 削弱传统搜索引擎优势,谷歌借助用户交互数据对搜索结果进行排名,通过观察用户与搜索结果页面的交互方式(点击、滚动浏览内容等),谷歌获得了关于哪些页面与特定查询最相关的宝贵信息。多年来,这帮助谷歌保持了搜索相关性的领先地位,因为它比其他任何搜索引擎都拥有更多的用户交互数据。随着 AI 大模型的出现,使得这部分优势变得不再明显,因为 AI 能够理解网页文本,无需任何用户反馈,AI 能进行无监督学习和进化。
AI 让高营收估值小公司成为可能,越来越多的初创团队在 AI 的加持下将掀翻大公司建立的优势。AI 时代的创业公司团队更小、更快、也更高估值,拥有小团队却能做出估值数十亿美元的超强产品,如同 OpenAI CEO Sam Altman 在接受 Reddit 联合创始人 Alexis Ohanian 的采访时说道,AI 时代会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创业公司:一个人的独角兽公司,并且他认为出现的时间不会太远。
两个产品
Obsidian
我倒希望 Obsidian 不要火起来,保持这样小而美就很好,而且活得久一点。之前我一直用的是 Notion 来做日常笔记、保存优质内容链接到 Notion,但最近由于 block 存储被限制后,我直接放弃使用了,我利用一个插件将本地内容实时同步到 GitHub 上,Obsidian 用起来也很顺手。
如果你也像我一样喜欢 Markdown 写作以及想将你的知识点、文档链接等联系起来,一定不要错过去试一下这款产品。
Kimi Chat
AI 创业公司 Moonshot AI 月之暗面做的智能助手 Kimi Chat,它在阅读理解长文档、整理总结资料,特别是中文语境有优势,我自己最近也在用它来分析、总结 PDF 文档,体验不错。
3 个长文链接
DAN WANG 的 2023 年总结
原文链接: 2023 letter
DAN WANG 每一年年底的信值得一读,让我很有启发。上面链接是他 2023 年的信,我发现他去年去了中国附近的国家一些东南亚国家,对 “附近” 进行细微地观察,也在那里观察中国以及从国内出来的年轻人。
“大多数中国人会去三个亚洲国家。有志气、有创业精神的人都去新加坡。有钱有能力的人都去日本了。而那些没有这些东西的人——懒鬼、自由精神、想要放松的孩子——却在泰国闲逛。” 虽然说得有点夸张、绝对,但并无道理。
尽管经济增速放缓,中国在高科技制造业领域仍保持领先,例如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取得成功的基础是十年前建立的,中国很早就开始布局电池,电池技术的领先是关键的因素。
意识形态的控制, 限制了经济活力和文化创新。“run”和“躺平”已经成为主流。过去的几年有世界观破碎的感觉,很多人去东南亚正试图弥补三年零新冠疫情期间失去的乐趣,年轻人正处在精神和文化寻找的过程中,他们的创造力和活力值得期待。
我们为什么结婚?
这是我最近看到的很有意义的一个演讲视频,来自一席,我想分享给你们,作者来自社会学博士钱岳,她主要做婚姻家庭方面的研究。
里面讲到婚姻意义的在演变,婚姻制度正在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个人选择和自我实现成为婚姻中的重要因素:
19世纪50年代前:制度化婚姻,强调性行为和生育必须在婚姻内进行。
19世纪50年代后:陪伴式婚姻,强调夫妻关系中的友情和伙伴关系。
近几十年:个人化婚姻,强调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
其它的一些数据也很有意思,2010 年,北京 30 到 34 岁人群中,17% 男性和 12% 女性未婚;高学历人群(本科及以上)中,22% 男性和 18% 女性未婚。教育与婚姻在中国和美国的关系有很大的不同:
美国:女性教育程度提高,高学历女性结婚可能性更大。
中国:高学历女性结婚可能性较低,尤其是30岁以上。
在东亚社会,结婚往往与生孩子、养孩子、照顾父母等捆绑在一起,形成 Marriage Package,我把它翻译成“婚姻包袱,高学历女性可能因婚姻包袱而推迟或放弃结婚。很多时候催婚或结婚的时候都没有考虑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结婚?结婚本来是一个很简单的仪式,结婚不等于生孩子;结婚不等于买房;结婚不等于跟父母住一起;结婚不等于失去自己的个人空间和朋友;结婚不等于放弃自己的爱好;等等,但所有其它事情都强加到结婚这一件事的时候,结婚已经失去原有的意义。
钱博士也提到了关于婚姻美满的建议,希望读者中已经结婚的朋友都能过得很幸福:
学会像单身人士一样生活,享受独处,建立牢固的友谊;在婚姻中,夫妻应共享现实,有一致的爱情和未来预期。
谁在制造 Vision Pro?
来自晚点团队的报道 谁在制造 Vision Pro?
你知道 Vision Pro 内部张什么样子吗?它又是被哪些工厂代工的,可以阅读这个链接。
之前在朋友圈预约了一个朋友的 Vision Pro,想体验一下苹果在空间计算、AR 给人类带来的震撼,但到现在一直没有摸到手(期待...)。最近 Verge 报道部分果粉开始退货 Version Pro,长时间佩戴有可能导致眼球血管破裂,看来第一版问题确实不少。
Vision Pro的成功与否将取决于苹果的品牌力、软件生态和供应链控制能力,同时也考验着公司在赚钱和推动技术进步之间找到平衡的能力。
Vision Pro 被视为其 20 多年来最大胆的尝试,面临着市场预期销量仅为50万台的挑战。Vision Pro的生产过程复杂,主要功能在上市初期仍处于测试阶段,这与苹果以往的产品节奏形成鲜明对比。
在供应链方面,Vision Pro比iPhone更依赖中国内地供应商,其中中国内地供应商在零部件成本中的占比高达 20%。关键零部件如 Micro OLED屏幕由索尼供应,但产能有限,这成为制约 Vision Pro 产量的主要瓶颈。苹果正在寻找新的供应商以增加屏幕供应,如中国合肥的视涯科技。
喜欢我写的文字可以在这个地址输入邮箱地址 321来信 订阅来信。
Made with ❤️ by 0xin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