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 Newsletter 321来信

0xinhua 发布于

Hi,见信好,本期包含以下内容:

  • 这是什么?我是谁?为什么做这个?以及我的预期
  • 3 个推荐(文章、podcast、视频)
  • 2 个碎片知识分享
  • 1 个想法
  • 关键字:疫情、乌克兰🇺🇦、马斯克、太空艺术

这是 321 来信发出的第一封“信”,算是开了一个好头,我终于鼓起信心去开始一个小小的创作试验项目,我给这个项目取名“321来信”,接下来我将会以周更的形式来推进这个项目,如果你通过邮箱或微信订阅了这个项目,那么你将在每周二的上午收到我寄出的来信。

上面的截图是我一开始的构思,321来信是我一周的阅读推荐及见闻思考,包括我看的书、文章、碎片化的知识、播客、音乐或者视频等,我会从这些内容里挑出我认为值得一读/听的 3 个,附上我的阅读感受、推荐指数;以及 2 个碎片化的知识,它可能是一个常识、概念、一个推文、一张让我笑起来的图片等;最后的部分是我自己本周的见闻、感受,算是人间观察,篇幅不会太长,希望对看到这封信的你有所启发。需要说明的是:321 模式并不是我的原创,它来源于我订阅的很喜欢的一个作者 James Clear,他的内容很棒,如果你也很喜欢这种方式,不妨可以点这个链接 3-2-1 看下他的思考、idea、问题。

还没有简单地介绍一下自己,可以称呼我新华,日常使用"wutopia"的昵称流窜于各社交网络,base 在北京,目前在一家互联网公司从事软件开发,从事过理财、社交、社区等产品的开发工作; 2016 年敲下第一行 Hello World 代码至今,一直很喜欢互联网这个行业,热爱代码也热爱生活,享受科学技术带来快乐的同时,工作生活间隙我也喜欢摄影、自驾、机车等,在接下来的信件中你或许也能看到我自己拍摄的照片;

为什么我会创建这个 Newsletter?理由其实很简单,我想验证一下:

持续的阅读、沉淀、分享是否能给一个人带来一些变化?给世界带来一点点积极的影响 🤔 ?

我一直认为 news 获取渠道相对较多且容易,而 letter 更像是思考总结,是 0 到 1 的创作过程,Newsletter 应该更注重 letter 部分;过去的两年我尝试在文档里记录一些碎片化知识点,并且挂在我的飞书签名档里,也有不少同事浏览交流,但反思后觉得单纯知识存档记录无太大的意义,缺乏自己独立思考的内容,收获不大,并且没有坚持持续更新,希望今年能有所改变。

我给这个项目定了初步的“小目标”,也是我的预期,分成 4 个阶段: 1 - 32 - 100 - 321

  • 启动这个项目,并且期待能收获第 1 位读者订阅;
  • 如果能持续写到 32 期的话,我希望能收获 1000 个读者,以及跟 10 位读者进行交流;
  • 如果能持续坚持到 100 期的话,我希望能收获 5000 个读者,以及跟 100 位读者交流联系;
  • 如果有幸完成 321 期内容,我希望能坚持到这天 😃;

👍 推荐:

《Vol.29 对话项飙:俄乌战争与日常意义》 来自播客螺丝在拧紧,推荐指数:⭐️⭐️⭐️

这周让我收获最多的一期播客,前段时间在小宇宙的节目故事 FM 分别听了生活在乌克兰、俄罗斯两国的人民的故事,这两个节目以平民的视角为切入点让我们得以了解战争发生后,在炮火下的乌克兰人以及制裁下的俄罗斯人都经历了什么;而这期节目让我知道了关于这场战争更多的内容,播客里介绍了俄罗斯学者亚历山大.杜金,项飙老师以他的一些言论、理论来解读这场战争,如何联系地缘政治历史去理解这场战争,战争因何而起及背后的意识形态;这期播客让我了解到了为什么乌克兰这样一个类似一个“前哨”的国家对俄罗斯来说显得这么重要,以及俄罗斯占领顿巴斯和克里米亚的原因,乌克兰问题的地缘政治根源等等,以及这里涉及到两种文明海洋文明与陆地文明的对抗,项飙老师对杜金理论的理解及对这次战争的解析深入浅出,易于理解,值得花时间听一下。

《我在中国三个月的魔幻之旅》 来自薛良权,推荐指数:⭐️⭐️

最近值得推荐的一篇文章是来自微信公众号,我是在王志安的推文里看到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一个在美国开设了律师事务所的中国人(也有可能是其它国籍,这里没有考证)作者在 2022 年的 1 月从美国飞回中国探亲,结果到 4 月份几乎都是在隔离中度过的,并且在上海封城的前夕搭乘飞机回到美国,写下这段回国经历。

他的经历基本上是:美国-飞广州-阳性-隔离-解禁-上海-密接-隔离-解禁-转阳-隔离-解禁-飞美国。阅读体验跟读小说一般,看到买票被黑中介被骗那段我甚至笑了,但又有点同情作者,这里也得益于作者客观地记录整个过程,没有发表任何观点和意见。作者的遭遇让我想到了方可成老师的文章里提到的一个心理学的概念 “tolerance of ambiguity”,翻译过来叫“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它指的是:在面临不确定的情况时,是否将这种模糊和不确定视为一种威胁,是否急切地需要一种确定的答案;与身边的不确定共存,作为个体如何去提升这种能力,在遭受意外时能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值得我再去思考🤔。

《马斯克对 Twitter 的爱,都在细节里》 Yourseeker,推荐指数:⭐️

马斯克可能是推上除了川普外最爱发推的互联网顶流了,最近的消息是他大幅买入推特的股票,这篇文章介绍了他是如何做到 Twitter 的单一最大股东的,他这么做的目的及对这家公司产生的影响。受此消息影响,Twitter 当天股价暴涨 26%,还记得杰克·多尔西预计将离职的消息发出来的时候,Twitter股价上涨超过 11 %,一般公司 CEO 离职股价下跌,Twitter 则相反。

💡 碎片

  • 这个对话来自 Elon Musk 早年在 Reddit 的 AMA 活动,网友的提问:你认为什么日常习惯对你的生活有最大的积极影响? 马斯克:淋浴。这个帖子很有意思也值得考古,除了回复大量特斯拉及火箭发射的问题外,还聊了其它的一些话题,例如他还回复了他日常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9pm 准时排便,首富的生活很规律 ~

  • 一首能让我停下手头工作的音乐 🎵 来自断眉 Charlie Puth 的 That's Hilarious

👀 思考

艺术的卡门线在哪? 艺术如何跟太空建立联系?

上周路过红砖美术馆,偶然的机会参观了一场中央美术学院徐冰教授联合其它团队策划的一场展览 - “徐冰:艺术的卡门线”,展览围绕艺术家与星际荣耀火箭公司合作发射“徐冰天书号”艺术火箭的故事,我在展览厅通过现场视频观看了火箭的发射,看了纪录片了解这次艺术和太空进行结合的活动,有机会在展厅近距离接触了一枚回落火箭的主体部分,以及一些火箭残骸制作的艺术装置。这枚艺术火箭箭体涂装了“天书”文字,卫星部分是一个 5.5cm 立方体的魔方,这个装置四周也设计了天书字体。很可惜这次发射由于技术原因失败了,但火箭坠回地球的坠落点造就了一件偶然性的艺术品,一个爆炸加砸出来的巨大的“环形山”,这里也引发了一些思考,关于艺术的鉴定,谁有权来判定以及它的边界在哪,这个坑是否也能认定为一个人为的艺术产物?

太空是推动人类文明前进的领域,而艺术有益于培养我们的创造力,之前从没有接触过太空与艺术相结合的话题,这个展览也给我留下了一些思考,我们知道卡门线是一条位于海拔 100 km(330000英尺)处的分界线,被认可为外太空与地球大气层的界线,穿越卡门线即可视为到达外太空,那么艺术界是否也存在有这么一条线?什么样的艺术装置或行为可以称为太空艺术品?是否把一个东西通过火箭发射到了外太空就可以说“创造”了一个太空艺术,如果是这样的话一个漂浮在太空的废弃卫星是否也是一件艺术品,但这个“装置”又几乎都是在地球完成的,甚至有一天还有可能掉回地球。同时艺术为什么要介入太空领域?以及它是否真正能给地球上的我们带来影响和启发?这些都没有确切的答案。

这就是第 #0 期的全部内容了,感谢你读到这里,我会很开心如果你通过阅读这封信能有一些收获或片刻的愉悦,也欢迎回信与我分享交流。如果你喜欢这个 Newsletter,也希望你订阅及转发这个下面的地址告诉你的朋友 ❤️。

321来信

在疫情的特殊时期,希望你不管在身体还是精神上都照顾好自己,我们下周二见 👋

wutop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