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谷幽兰》书评

0xinhua 发布于

这是美国人比尔•波特(Bill Porter)写的一本关于中国宗教和文化的书,我在豆瓣给了4星的评分,读了两遍,对我来说确实是一本好书。

自知没有慧根,对悟道修行也没有太大的兴趣,对禅宗、佛教的理解也较浅显,但最吸引我的是书中这些故事。这里仅谈谈读完后我对这本书、隐、传统文化的一些看法。

这是一本很安静的书,跟随作者的文字,置身于仙气缭绕的终南深处,也是一次愉悦的体验。原版英文名《Road To Heaven,Encounters with Chinese Hermits》,中文版意译为“空谷幽兰”,境界确实提升一截,但很遗憾本书并非是对隐士文化的追根溯源,对道的兴起、修行等的深度剖析,相比之下更像一本游记,记录了两个美国人在中国的寻隐之旅,作者的毅力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都让我感到惊叹,除大量引经据典外,书中还记录了很多山中隐士的起居、修行状态、以及与修行者问答式的对话。自序中"我总是被孤独吸引,当我还是个小男孩时,我就很喜欢独处。"我想作者骨子里也是在追求隐逸之美,这应该也是他千里迢迢追寻隐士的初衷。

我理解的古代隐士,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隐士是指那些隐居不仕的人,他们往往是当时士人阶层的精英,纵观众多的隐士,会发现大多是先隐后仕,或先仕后隐,隐和仕貌似是两个对立面,而终南山成了庇护所一般被人们所推崇,甚至有了唐朝“终南捷径”的笑话,但作者所探寻到的人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隐士,更准确得来说是那些在山里修行的僧人和道士,当然他们也是隐士,我理解为这是传统隐士精神的延续,目的可能不同,但原因是一致的,为了躲避世俗的嘈杂而退隐山林,通过修行追求一种无为的境界。白居易在他的诗《中隐》中写到:“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山里太冷落了,朝市又太喧闹了,领着固定俸禄,不求其位,索性现在这样就挺好,这是他心目中的隐。真正的隐应该是心灵的隐,我肯定没有时间和毅力去做这样的深山修行,在山林也好,在仕朝也罢,如果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对身边事物有清晰的见解,从中吸取精神的能量,生活本身也是一场修行。

波特是在1989年左右来的中国,至今已经20多年,文中的很多高龄的道士、僧人可能都已经不复存在了。很惭愧文中的很多典故、地名、遗迹等我都是第一次知道,更是从一个外国人的书中。文中在拜访草堂寺时,作者说”我不能放过向这位祖师爷表达敬意的机会,因为我自己也是个行者。”鸠摩罗什,这位一千六百年的佛经汉译泰斗,作者表达了他百分之一百的敬意。这里我想起了我去爬华山的经历,在玉泉院为了尽快找到院内集合的小伙伴,我稍大声音喊了一下他的名字,寂静的寺院被我打破了,事后我一直为我这个愚蠢的行为懊悔不已。在路过毛女洞、穿过长空栈道到达思过崖的整个旅途中,我可能更多的是领略华山险峻的风光,反而没有心思关注这些地方背后的历史故事,我并不是一个“行者”,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观光客,再者像寒山、拾得、庄子、道、禅、《山海经》、《道德经》、《诗经》...书中提的这些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可能只是停留在听过,了解的阶段,反观邻国日本,例如汉服、庙宇、茶道、禅宗、园林....这些本来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却在日本被发扬光大,这些也是我认为值得思我们去思考总结的东西。